聯(lián)系人:李養(yǎng)坤
手 機:13963727872
電 話:13963715833
電 郵:sdzdsc@126.com
Q Q:1586247999
地 址: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(fā)區(qū)石雕藝術城
石雕御路一般安在古代皇家宮殿門口,現(xiàn)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(xiàn)在石雕的進化,一般安裝于寺院,寺廟內(nèi)的大雄寶殿和古建筑中大殿的門口上浮雕御路雕刻。
御路又被稱為龍升或螭陛,原為古代中國宮殿建筑形制,是位于宮殿中軸線上臺基與地坪以及兩側(cè)階梯間的坡道;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,但皇帝進出宮殿多以乘輿代步,轎夫行走于臺階,于是多將御路雕刻成祥云騰龍圖案,以示皇帝為真命天子之意。御路后來亦為寺廟(和孔廟)所沿用。
石雕御路御道指宮殿的赤色臺階或赤色地面,是臣子走的臺階。唐代李嘉佑《送王端赴朝》詩中“君承明主意,日日上丹墀。”說的就是眾臣早朝時上臺階的情景。
宋朝之后,漸漸分出稱呼,分階級的宋稱踏道,清稱踏跺;作坡道的宋稱墁道,清稱礓,但宋代墁道沒有石砌的。
明清宮殿主殿和主殿門中間的踏跺是皇帝專用御路,多做成中央斜置一條雕云龍御路石,兩側(cè)各有窄的踏跺。雕云龍御路實際不能行走,由太監(jiān)抬輦輿走在兩側(cè)踏跺上,把坐在輦輿中的皇帝從御路石上空抬過去。清代還有兩邊不用垂帶,踏跺逐層縮短,在兩側(cè)也形成階級的踏跺,稱如意踏跺,多用在園林中。
本文版權:正點石雕(http://www.pretaportermy.com)
版權所有。轉(zhuǎn)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