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(lián)系人:李養(yǎng)坤
手 機:13963727872
電 話:13963715833
電 郵:sdzdsc@126.com
Q Q:1586247999
地 址: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(fā)區(qū)石雕藝術(shù)城
現(xiàn)代建筑石雕的呈現(xiàn)出了古代人的辛勤和能力,和無謂的開發(fā)設(shè)計而形成的,寺院大殿門口的臺階浮雕有各種說法,基本有丹墀、石雕御路、龍升、螭陛、踏道、踏跺、墁道、礓這幾種叫法,下面我們就詳情說下這幾種的分類和樣式;
石雕丹墀是指宮殿的赤色臺階或赤色地面。 漢 張衡 《西京賦》:“右平左墄,青瑣丹墀。”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孝成班倢伃》:“俯視兮丹墀,思君兮履綦。”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:“丹墀,赤地也。”《宋書·百官志上》:“殿以胡粉涂壁,畫古賢烈士。以丹朱色地,謂之丹墀。” 唐 李嘉佑 《送王端赴朝》詩:“君承明主意,日日上丹墀。”《說唐》第五七回:“ 叔寶 來到丹墀,山呼萬歲。”指官府或祠廟的臺階?!墩f岳全傳》第七回:“旗牌官領(lǐng)命,將五人傳入,到丹墀跪下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七回:“[ 泰伯祠 ]三座門。進去一座丹墀。左右兩廊,奉著從祀歷代先賢神位。中間是五間大殿,殿上 泰伯 神位,面前供桌,香爐、燭臺。殿后又一個丹墀,五間大樓。”
石雕御路又被稱為龍升或螭陛,是位于宮殿中軸線上臺基與地坪以及兩側(cè)階梯間的坡道;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,但皇帝進出宮殿多以乘輿代步,轎夫行走于臺階,于是多將御路雕刻成祥云騰龍圖案,以示皇帝為真命天子之意。但歷史上除了皇帝之外,確實存在行走御路的人。其一,太上皇出宮時,可以乘車輿行走御路。其二,皇后在皇帝“大婚”當(dāng)日,可以由皇宮正門乘鳳輦進入皇宮。明清時皇后的鳳輦可行到后三宮的坤寧宮,換言之,坤寧宮是皇帝的洞房。享受這種待遇只有國母“皇后”一人,至于皇帝其它的嬪妃,只能由皇城后門進入。其三,金科三甲,明清時候,皇帝在保和殿興行殿試,當(dāng)場確定金科三甲,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狀元、榜眼、探花。為彰顯皇帝對人才的重視,此三人可以自保和殿沿御路出皇帝,然后騎馬在京城夸耀皇家恩德。除以上三人,歷史上再也沒有人能夠行走御路了。
宋朝之后,漸漸分出稱呼,分階級的宋稱踏道,清稱踏跺;作坡道的宋稱墁道,清稱礓,但宋代墁道沒有石砌的。
明清宮殿主殿和主殿門中間的踏跺是皇帝專用御路,多做成中央斜置一條雕云龍御路石,兩側(cè)各有窄的踏跺。雕云龍御路實際不能行走,由太監(jiān)抬輦輿走在兩側(cè)踏跺上,把坐在輦輿中的皇帝從御路石上空抬過去。清代還有兩邊不用垂帶,踏跺逐層縮短,在兩側(cè)也形成階級的踏跺,稱如意踏跺,多用在園林中。
礓:兩邊加垂帶石、象眼石,下加土襯石、硯窩石,形式與踏跺同,斜坡道表面鋪鑿有防滑的橫向細齒的石條,清式規(guī)定坡度為1:3。
本文版權(quán):正點石雕(http://www.pretaportermy.com)
版權(quán)所有。轉(zhuǎn)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