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(lián)系人:李養(yǎng)坤
手 機:13963727872
電 話:13963715833
電 郵:sdzdsc@126.com
Q Q:1586247999
地 址: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(fā)區(qū)石雕藝術城
須彌座,也被稱作為金剛座,也有須彌壇的叫法。
我們經(jīng)??吹降氖穹鹣瘛⑹裼^音的底座,就是須彌座。佛像等為什么都要以須彌座為底座呢?根據(jù)古代印度的說法,世界的中心在須彌山,以須彌山作為底座,彰顯出神佛的偉大。須彌座可以分為純石材制作的須彌座和浮雕須彌座兩種。純石材雕刻的須彌座比較適合用作小型佛像、觀音像的底座,一般為圓形的造型。在寺廟、大雄寶殿內的佛像一般都比較大,臺基也就變得非常大,這樣的情況下一般會先用磚筑成臺基,然后用石材制作的須彌座構件在臺基的四面進行干掛,這種須彌座的上下層多為蓮花瓣的造型,中間浮雕的一層向里收進,輔以吉祥圖案如花草、瑞獸等浮雕工藝。整體造型大多為方形,效果大氣,襯托佛像的莊嚴氣勢。
石雕須彌座一般使用漢白玉、青石兩種石材制作。漢白玉須彌座外觀潔白,使佛像顯得莊嚴肅穆。青石須彌座看起來十分特別,給人比較古樸的感覺。兩種石材都是制作須彌座以及塑造佛像的好石材,具體使用哪種還要看您的喜好。
在印度古代傳說中,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。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(又名大雪山)。用須彌山做底,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。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,是一種上下出澀、中為束腰的形式。迨至唐、宋,上下澀加多,且有蓮瓣之類為飾,束腰部分顯著加高,并有束腰柱子(蜀柱)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,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“隔身版柱造”。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,而用鼓凸出的曲線。唐塔上出現(xiàn)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、塔幢、壇臺、神龕、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。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,發(fā)展成為由土襯、圭角、下枋、下梟、束腰、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(線腳)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,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。后來一些家具,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(jīng)常采用這種形式。
一種側面上下凸出,中間凹入的臺基,由佛座逐漸演變而來。最早實例見于北魏石窟,形式比較簡單,雕飾不多。從隋唐起使用漸多,成為宮殿、寺觀等尊貴建筑專用的基座,造型也逐漸復雜華麗,并出現(xiàn)了蓮瓣、卷草等花飾和角柱、力神、間柱、門等。宋《營造法式》中規(guī)定了須彌座的詳細做法,上下逐層外凸部分,稱為疊澀,中間凹入部分稱束腰,其間隔以蓮瓣。從元朝起須彌座束腰變矮,門、力神已不常用,蓮瓣肥碩,多以花草和幾何紋樣做裝飾,明清成為定式。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,清式須彌座欄桿尺度較宋式為小。
本文版權:正點石雕(http://www.pretaportermy.com)
版權所有: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