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(lián)系人:李養(yǎng)坤
手 機:13963727872
電 話:13963715833
電 郵:sdzdsc@126.com
Q Q:1586247999
地 址: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(fā)區(qū)石雕藝術(shù)城
漢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筑設(shè)施,是漢代宮殿、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,每闕由主闕和子闕組成,一般有闕墓、闕身、闕頂三部分,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藝術(shù),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珍品,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、建筑、雕塑、美術(shù)的重要實體。
漢時,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,墓前立闕,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所以,漢闕文化是兩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歷經(jīng)千年滄桑,用木材制作的城闕、宮闕已蕩然無存,只有宗廟祠堂、墓冢神道兩側(cè)的石闕,還部分得以保存,雖然十不存一,但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。尤其是雅安的高頤闕,為我國漢闕中保存最完好、雕塑最精美的珍貴文物古跡,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,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、歷史學家范文瀾、美學家王朝聞等,都從自己學術(shù)研究的角度在著述中對高頤闕有過高度的評價和肯定。
高頤字貫方,曾任益州太守等職,因政績顯著,卒后,漢皇敕建闕以表其功。高頤闕建于漢獻帝建安十四年(公元209年),主闕13層,高約6米,寬1.6米,厚0.9米;子闕7層,高3.39米,寬1.1米,厚0.5米。闕用紅砂石英巖石疊砌,闕頂仿漢代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,有角柱、枋斗;浮雕圖像想象豐富,內(nèi)涵深厚;闕身有三車導從,車前伍伯、騎吹、騎吏等馬車出行圖。其上為五層,第一層南北兩面各浮雕一饕、餮,轉(zhuǎn)角大斗下均雕一角神;第二層浮雕內(nèi)容有“張良椎秦皇”、“高祖斬蛇”、“師曠鼓琴”等歷史故事,以及神話故事傳說中的九尾狐、三足鳥等;第三層內(nèi)為人獸相斗的圖案;第四層向外傾斜,浮雕有“天馬”、“龍”、“虎”等;第五層四面雕成枋頭24個,并刻有隸書銘文“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□ (方),正中脊部刻一鯤鵬。
闕前兩具石獸雌雄各一,稱“天祿”、“辟邪”,似獅非獅,似虎非虎,肩生雙翅,昂首、張口、吐舌,威猛雄健,為東漢石刻精品。
高頤闕是全國唯一碑、闕、墓、神道、石獸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,其闕身則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,雕刻最為精美,內(nèi)容最為豐富的珍貴。
漢闕質(zhì)地為石,形式卻是漢式的。這如同中國的黑膏藥變成了膠布式的傷濕止痛膏一樣,引進改造而用之。所以大漢帝國影響巨大,就是對于別人的好東東,善于引進而改之。世有善于引進者,而不能改之,有善于改之而不能引進者,皆不如大漢之行動妙。此座仿漢闕,頭大身小,闕身與下座再高一些,比例會更加協(xié)調(diào)。也許這就是漢闕的尺寸,但古人能改,今人為什么就不能調(diào)整一下,使其更美?
本文版權(quán):正點石雕(http://www.pretaportermy.com)
版權(quán)所有:轉(zhuǎn)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